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多方资源汇聚、联动效应强化,共同促进了旅游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。各地充分发挥品牌项目辐射聚合、示范引领作用,不断推动旅游志愿服务提质增效。
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团队创立于1982年,到2002年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志愿服务内容和流程;“美丽杭州行 助力亚运会”金牌导游志愿服务项目入选“春雨工程”志愿服务项目,服务内容涵盖导游志愿讲解、文明旅游宣导、非接触式旅游咨询等;山西省洪洞县孝亲敬茶志愿服务项目精准把握家庭游、研学游趋势,传承优秀文化……典型案例集中体现了我国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新成果。
“家的精神就是血脉与亲情。我们通过‘孝亲敬茶’这一载体,既展示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,传承了大槐树移民文化、根祖文化、姓氏文化和孝亲敬老美德,又可以引导游客将自身的优良家风家教传承下去,帮助孩子扣好‘人生第一粒扣子’。”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办公室主任范建刚介绍,目前,项目已累计开展活动200余次,游客参与量4500余人次,成为洪洞大槐树孝文化节和研学游活动的一大亮点。
“部分城市将志愿服务与重大活动结合,部分旅游院校以‘教育实践+旅游推介’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,部分景区在文旅融合上下足功夫等,都是有益尝试。”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评审专家、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表示,下一步,旅游志愿服务要与所在城市品牌建设相结合,系统化推进,一体化开展;要紧紧围绕游客需求,将服务渗透到旅游的各个环节,为旅游注入活力,为游客提供便利。
管理机制专业化典型案例中旅游志愿活动的参与主体涵盖金牌导游、非遗传承人、旅游院校师生等,涌现出诸多专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新形态、新模式。从景区景点、文博场馆到旅游特色商业街区、大型公园广场,再到社区、乡村,繁华热闹的大背景里,总能看到忙碌的“志愿红”。近年来,各地不断加强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和队伍规范化、专业化建设,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志愿服务活力,取得积极成效。 西子湖畔,春意渐浓。许多“红马甲”分布在西湖周围,引人注目。这支“红马甲”队伍就是“美丽杭州”志愿服务队。他们每周定期为游客提供免费旅游咨询、指路等服务,并在西湖周边志愿讲解,介绍杭州的美丽风景、历史人文。目前,团队在册志愿者1.2万余人,已经为社会提供了近26万志愿服务时数。 “游客向往西湖胜景,但也容易忽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志愿者的一大作用就是带领游客全方位发现杭州之美。”“美丽杭州”志愿服务队队长孙伟权介绍,团队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。“我们每月定期组织团建活动、举办‘益讲杭城志愿者培训学堂’,带领志愿者实地探寻遗迹、跟随专家积累知识。” “保护传承非遗,助力全域旅游”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安徽省潜山市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,走出了“非遗+旅游”的志愿服务特色路径,吸纳非遗传承人、民间文艺人等开展志愿服务。 “三聚焦三融合 着力打造高校文旅服务新高地”项目由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文旅志愿服务支队打造。13年来,支队结合专业优势与高校资源,深入基层开展理论政策讲解、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服务,为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作出示范。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表示,各地通过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、创新管理模式、建立联盟组织、搭建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,孵化社会主体、拓展来源渠道,吸引大众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志愿服务。同时,旅游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和制度化保障持续提升,越来越多地方通过建章立制激励志愿者参与、确保志愿者权益。未来,旅游志愿服务将朝着文旅深度融合,更加专业化、制度化等方向发展,有效促进互帮互助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和文明旅游发展。 END来源:人民日报
编辑:贾学学 潘忠婷 校对:白静 审核:陈星